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

大觀音亭興濟宮


引申:大觀音亭興濟宮網站內容



大觀音亭沿革
臺灣各廟宇普遍奉祀觀世音菩薩,
專祀觀世音菩薩者亦多。
臺南市大觀音亭創建於明永曆年間(1647~1683),
或云更早,為本省古剎之最。
時聞暮鼓晨鐘、梵唱唄讚,雖居囂鬧紅塵,
也有脫俗出世的感覺。

關大觀音亭的文獻記載,條列如下: 
1.
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)蔣毓英《臺灣府志》云:
「觀音廟,在鎮北坊,前後泥座金色相,左右塑十八羅漢,俗呼為觀音亭。」
2.
清康熙三十五年(1696)高拱乾《臺灣府志》亦言:
「觀音宮,在府治鎮北坊,前後泥金色相,左右塑十八羅漢,俗呼為觀音亭,相傳最遠。康熙三十二年,後堂重建。」
3.
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陳文達《臺灣縣志》則有更詳實記錄:
「觀音亭,偽時建,中奉大士,左右塑十八羅漢。康熙三十二年,居民重修,並建後堂。」可知大觀音亭至遲在明永曆年間(1647~1683)已創建,原稱「觀音亭」,又稱「觀音廟」、「觀音宮」;後來為相對於府城小東門內的觀音亭,而習稱「大觀音亭」。




廟中所藏古物甚多,如清朝太子太保王得祿所題楹聯

「現月相珠瓔滿珞薰修三昧成摩地,湧金波寶網交羅超度重生
出愛河」

與所獻匾額,歷代重修碑記等,另外廟中之彩繪乃出自臺南名師陳壽彝手筆,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